遇W一场语权当A的话I遭之争关于未来
最近科技圈真是热闹非凡,先是币安创始人赵长鹏认罪辞职,紧接着OpenAI上演了一场堪比宫斗剧的权力争夺战。说实话,作为长期关注科技行业的观察者,这种戏剧性的场面还真是让人啼笑皆非。 记得上周六早上刷推时,看到Altman被董事会赶下台的消息,第一反应是:"又来?"。这剧情反转得比比特币价格还快——先是投资人施压,Altman试图回归,然后宣布加入微软,最后居然又戏剧性地官复原职。就像我朋友打趣说的:"这比《纸牌屋》还精彩,毕竟科技圈从不按剧本走。" 在这场闹剧中,最引人深思的是Web3圈的反应。Coinbase前CTO Balaji Srinivasan等人抓住机会大谈"去中心化AI"的必要性,把OpenAI董事会描绘成"AI末日论者"。这种非黑即白的叙事方式让我想起2017年ICO狂热时期那些天花乱坠的白皮书。 说到有效加速主义(e/acc),这个源于硅谷的思潮确实耐人寻味。去年在旧金山参加一个区块链会议时,就听到不少与会者把它挂在嘴边。简单来说,他们认为技术发展就像热力学第二定律一样不可阻挡,任何试图减速的行为都是对进步的阻碍。 但作为一个经历过多次科技泡沫的人,我觉得这种观点过于理想化了。记得2000年互联网泡沫时,人们也说过"这次不一样"。技术发展固然重要,但如果完全不顾社会适应性和潜在风险,那就是在玩火。 有趣的是,Web3圈对OpenAI事件的评论充满了"他们vs我们"的对立叙事。Balaji甚至把AI安全讨论比作"新时代的麦卡锡主义"。这种二元对立的话术让我想起当年比特币极客们对抗传统金融体系的论调。 但实际上,AI安全问题远比这种简单对立复杂得多。就像我在斯坦福参加的一个AI伦理研讨会上听到的:"技术发展和社会治理不是零和游戏。"OpenAI首席科学家Ilya Sutskever的担忧,更多的是基于技术伦理的理性思考,而非什么"末日论"。 Sam Altman的立场其实很有代表性——他既追求技术进步,也重视安全监管。这让我想起2018年参加的世界经济论坛,当时就有专家提出"负责任的创新"概念。技术发展就像开车,既要踩油门,也要会刹车。 Web3圈对"去中心化"的执着追求,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对传统权力结构的不信任。但就像我在新书《科技与社会的共舞》中写的:"去中心化不是目的,而是手段。最终我们要解决的是人的问题。" 这场争论让我想起20世纪初爱因斯坦和波尔关于量子力学的著名辩论。科技发展从来不是单行道,需要不同观点的碰撞与制衡。也许,我们需要的不是非此即彼的选择,而是在加速与减速之间找到那个微妙的平衡点。 毕竟,无论AI还是Web3,最终都是要为人类服务。在这个意义上,保持开放心态,倾听多元声音,或许才是我们面对技术狂潮时最需要的智慧。从OpenAI闹剧看科技圈权力游戏
有效加速主义:科技精英的乌托邦幻想?
AI安全与Web3话语的碰撞
在加速与减速之间寻找平衡
结语:科技发展需要更多理性声音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加密市场遭遇黑色24小时:当梦想遇到现实 9%暴跌下的众生相
- 深夜币圈观察:三大主流币种8月30日凌晨操作指南
- 比特币生态大战:谁将成为万亿资金的终极容器?
- 华尔街最新洞察:以太坊为何能在这场加密竞赛中脱颖而出?
- 当牛市退潮:深度解析GRO协议为何选择优雅退场
- 狗狗币跌势凶猛:这波回调恐怕才刚刚开始
- 18.4万美元如何撬动千万收益?一场教科书级的DeFi合法收割实录
- 加密货币市场观察:8月25日行情深度解读
- 11月13日币市观察:BTC和ETH早盘操作指南
- 加密市场大洗牌:牛市中的健康调整还是行情终结?
- 当传统金融遇上区块链:一个关于无缝购买加密货币的精彩故事
- 8月20日市场观察:比特币以太坊能否绝地反击?
- 10月加密市场复苏记:12个关键数据揭示行情回暖
- 以太坊和山寨币市场的新动向:一位资深观察者的思考笔记
- 华尔街大佬大胆预言:比特币现在简直是白菜价!
- 木头姐重磅预测:以太坊有望成为机构投资者心头好,ARK首次大举建仓
- 稳定币争夺战:一场重塑全球金融格局的产业革命
- 狗狗币又要起飞?这次可能直接挑战比特币
- 《以太坊》:一部永不落幕的Web3狂欢
- 张晶霖:黄金3400关口遇阻,多头狂欢还能持续多久?
- 搜索
-